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杀青” 重点落子国际化

18116401121

24小时服务热线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知能医学模型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杀青” 重点落子国际化

 
  《“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下称《规划》)编制各项工作即将收官。这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透露的。《医药经济报》记者还获悉,在大会期间,国家发改委、规划编制专家以及企业代表就《规划》进行了闭门研讨。

  在此前,曾传出《“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近两个月内有望对外公布的消息。消息甫出,引发业内对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未来进行分析和预测。记者在大会上发现,在近期行业动向频密的情况下,企业对生物医药产业相关政策的关注比以前更高。

  疫苗等行业更具优势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加快生物产业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传统医药产业相比,全球生物药品的销售额年均增速已经大大超出了全球医药产业年均增速。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大型制药公司的处方药销售中,生物制品占据的比例越来越大。而在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成果转化率仅占10%左右。产业化难题迫在眉睫。

  “从国外经验来看,研发、中试和产业化的投资比例大约是1∶10∶100。如此而言,后期产业化投入最大,也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说。他进一步指出,我国在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化的进程中,新型疫苗、生物技术药物和小分子药物、现代中药和植物药等子行业更具有实现产业化的优势。

  国家积极搭建融资平台

  近年来,在国家产业规划尚未出台之前,各地纷纷斥巨资上马生物医药产业项目。然而,从实际来看,不少地方产业定位雷同,甚至有圈地之嫌。

  “国家设立了生物产业化基金,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风险投资机制,来引导产业化平台的建设取向,这一点非常重要。”冯飞说,创新生物产业发展模式,应充分发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优势,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搭建生物产业融资平台。

  对此,国家开发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将努力扶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以及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等项目,重点支持生物技术产业化,关注技术创新与产业提升。”

  该负责人还透露,今年将研究并参与有关省市建立创投引导基金,与有关部委和相关单位合作,积极推动建立生物产业发展基金,发挥高科技产业联盟作用,建立政府、科研院所、企业、银行等部门的合作机制,构建适应生物产业特色的高科技发展体系。

  药价走向牵动企业神经

  最近《药品价格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办法》)在业内热议。生物制药企业普遍对《办法》中明确药品定价及医药流通差价率的具体标准感到担忧。记者在大会展区走访中发现,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均表露出对未来药价政策的担心。

  某知名生物企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如果真正执行《办法》,很多生物医药企业将难以为继。与国外生物制品享有的定价优势相比,国内同类产品定价普遍较低,然其生产成本却普遍比较高,这样必将削弱生物制药企业的持续发展动力。

  “希望在《办法》和生物产业振兴规划中都能对生物药价格给予适当的考虑。"一刀切"只会使行业发展多一份僵化,少一分活力。”该人士说。

  此外,试图涉足生物药领域的企业也有同感。千金药业高级工程师滕晖认为,如果流通加价率和利润率都设置了上限,必然倒逼流通的中间环节,从而引发医药行业的降价风暴。

  尽管从生产环节费用率和销售费用率的最高核算标准来看,体现了鼓励创新、鼓励中药和生物药的思路,但滕晖关心的是,“生物医药作为一个高风险、高投入的高新技术产业,简单地以成本定价,对创新型企业肯定伤害很大,企业无力补偿前期巨大的研发投入,创新就会遇阻,最终影响到产业的整体进步”。

  相关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透露——

  生物医药重点落子国际化


  18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晓强在第四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首次对外透露:“就生物医药而言,在"十二五"生物医药产业振兴规划中,将着重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产业化,促进生物产业集群化和国际化发展。接下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重点将落子国际化战略。”

  “十一五”期间,在宏观政策的引导下,我国生物技术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并开始步入盈利期。2006~2009年,实现了总产值年均25%左右的高速增长。然而,在生物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其基础研究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仍有5年左右的时间,产业化程度更是落后至少15年以上,且差距呈不断扩大的趋势。面对现实,如何缩小差距并实现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成为业内热议的焦点。

  新兴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生物产业为何要实现国际化,又如何实现国际化?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认为,我国制剂在占全球医药消费达88%的欧美日主要市场中缺位,且在全球生物技术专利上,美、欧、日分别占到59%、19%和17%,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仅占5%,加上相当接近欧美标准的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新版GMP即将颁布实施,诸多因素的合力把中国生物产业竞争推向国际化。

  我国在疫苗、基因等生物制品领域的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正在缩小,另外,我国生物资源丰富,从事生物技术开发人才超过4万人,在巨大的市场驱动下,中国生物产业初步具备了走国际化道路的条件。在此背景下,冯飞建议应从国家战略的高度谋划生物产业,推动相关要素向生物产业基地聚集,突出重点,超前部署发展一批成熟的关键核心前沿技术,建立企业公共研发平台、实行供需双向激励、中央地方共建平台,打造高效生物产业链。

  “为此,国家应积极推动生物产业联盟。生物技术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系统工程,只有抱团才能低成本地实现突破。其次是要强化企业的主导作用。为了规避各地生物医药产业园建设流于形式,应尽早参照国外先进的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利润分配和风险共担的机制,竞争前共性技术由研究部门合力解决并实现共享,然后由企业产业化形成产品。”冯飞说。

  当前国内一部分企业已经率先通过美国FDA、欧盟EMEA及日本厚生省cGMP认证并出口制剂。“生物产业国际化,需分三步走:一是人员走出去;二是原料、制剂走出去;三是产业资本走出去,实现本地生产。从目前来看,我国正处于第二个阶段,但是这个阶段需要相当长的时间。”一位业内资深专家如是说。 (责任编辑:魏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