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成制药工业生命底线 7月1日新排污标准实施

18116401121

24小时服务热线
行业动态
您当前的位置:知能医学模型 > 资讯中心 > 行业动态 >

环保成制药工业生命底线 7月1日新排污标准实施

 

  7月1日《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全面实施

  今年3月,媒体曾对某药品生产企业在内蒙古违规排污的情况集中报道。在4月份的一次环保会议上,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强调,为了确保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各地对那些不能达标且不积极治污的企业,坚决进行停产治理或依法关闭,不能心慈手软。

  其实,制药行业的环保治理历来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我国每年生产化学原料药将近1500种,总产量约80万吨。国家环境保护制药废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中心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主要起草人之一任立人告诉记者,传统上,制药工业污染问题比较突出,是国家环保重点治理的12个行业之一。

  2010年7月1日,新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将在全行业强制实施。任立人指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重污染生产工艺、装备及企业将被加速淘汰。他表示,现有的废水污染防治设施能力与新《标准》要求存在着差距,企业需要拿出应对措施。“企业急需改进制药工艺,减少污染排放。粗略估计,一般企业为达到新《标准》要求而增加的环保运行成本在100%以上。”

  前瞻性的高标准

  “企业污染防治的能力及成本,正在成为制药行业的核心竞争要素。”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会长于明德认为,《标准》对行业产生的影响将十分深远。今年2月,国家环保部发布首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在工业污染源主要水污染物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居前的7个行业中,医药制造业赫然在列。制药工业生产工序多,使用原料种类多、数量大,原材料利用率低,从而产生的“三废”量大,排放物成分复杂,污染治理难度大。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环保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东北制药总厂高级工程师甘丽华也曾表示:“制药行业解决一个污染问题,其工作量相当于纺织业、造纸业解决同一问题工作量的5~8倍。

  据国家环保部科技标准司周凤保处长介绍,新《标准》不仅更为细致地对污染物进行了划分,而且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也更为严格,其主要指标均严于美国标准,发酵类企业的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和总氰化物排放要求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接近。新《标准》将启用“基准排水量”来确定排放是否达标。当企业同时生产多种药品,将产生的污水混合处理排放时,环保部门仍可按公式换算出水污染物基准水量排放浓度,判断排污是否超标。

  “新规对污染严重的化学合成类、发酵类和提取类原料药生产企业影响较大。”任立人指出,“不排除环保新规将促进中国医药产业结构变化,从重污染的原料药型向轻污染的制剂型加快调整。”记者了解到,一些原料药生产大户如华药集团、联邦制药、东北制药总厂等在资金、技术上加大投入,大力开展ISO14001认证及EHS(环境、安全、职业健康系列)认证,并率先应用先进的环保技术。如东北制药总厂应用活性炭纤维膜回收含甲苯/甲醇废水;华北制药集团应用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技术和意大利多效蒸馏技术处理高盐废水等。对此,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随着低碳经济理念的普及,国内制药企业的环保工作将持续高压,“搞环保,最重要的是必须有决心和理念,其次是资金和技术支持。”

  近年来,国内“两高一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资源型)产品出口开始受限。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沈贤姬认为:“对高污染产品,政策导向是能治则治,不能治则限。因此,企业必须重视环保。”国家环保部相关人士指出,新《标准》属国家标准,地标只能严于国标,任何地方都不是高污染企业的天堂,“环保将成为企业未来生存与发展的一条生命线!”

  环保是立业之本

  “从长远来看,环境标准的出台对制药行业来说,是发展的内在动力。”中国环保产业协会水污染防治委员会秘书长王家廉认为,发展清洁生产需要树立全过程控制理念,同时在末端治理上突破技术瓶颈,采用一些先进技术和一些关键工艺和设备,提高污染物去除的水平和效率。任立人告诉记者,联邦制药的成都工厂在设计之初,秉持“以环保定生产”的理念,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公用设施一步到位,生产设施分步建设”的方案,不断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来提高整体环保水平。在成都市环保局的一份报告中,记者看到有这样的评价:“联邦制药(成都)有限公司自2004年5月投产以来,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念,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投入。该公司环保工作逐步走上正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环境效益,得到了省市各级环保部门及当地老百姓的一致肯定,走在了国内外抗生素制药行业的最前沿。”

  “以环保定生产,环保不过关,一切都免谈!”联邦制药董事局主席蔡金乐拍着案头厚厚一摞环保书籍,语气斩钉截铁。这样的压力通过制度设计和人员培训,层层传导,直达每个生产环节的每个员工。在联邦制药成都工厂的车间里,关于环保的理念和具体责任、流程随处可见。一位刚从发酵车间生产线下班的工人告诉记者,公司和车间二级环保管理和培训制度,针对不同车间、不同岗位开展环保培训。每个车间设环保员,建立环保设施、设备和培训台账。“环保排放的指标是细化到每个车间,每个工序的。”蔡金乐表示,环保指标的考核也分解到每个车间主任,在每个车间总排口加装污水计量装置,由污水站不定期抽样检查,将车间排污情况纳入车间月奖金考核管理。“在联邦,环保不达标,干部就会被一票否决。”

  成都市环保局副局长陶宏志告诉记者,成都联邦的克拉维酸钾医药中间体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经四川省环保局现场监测,结果表明:水、气、噪声和固废各项指标完全达标。该项目的公众意见调查显示,“满意和基本满意态度占100%”。陶宏志认为:“环保是一个长期投入、不断创新的课题,企业的理念、资金、技术和执行力,一个都不能少!”据悉,目前成都联邦已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用于清洁生产和终端治理,占该公司投资总额的11%左右。

  节能减排资源循环

  任立人表示,在今后的发展规划中,环境因素将成为制药企业必须考虑的重要经营要素之一。首先,要考虑环境发展空间问题。比如,制药厂的选址是不是合理,在企业外排口不能直接达到行业《标准》水污染物排放限值的情况下,下游有无运营良好的污水处理厂可以寻求进行废水混合深度处理的合作。其次,应考虑环境容量问题。这将促使企业加快节能减排、优化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品升级。“最后,《标准》将促进企业加快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的步伐,全方位实现绿色产业发展。”任立人说。

  随着6-APA医药中间体生产技术提升,成都联邦于2006年12月再次投资5700多万元对污水处理站进行技术改造。四川省环保局监测表明:其水、气、噪声和固废各项指标完全达标。成都市环科院的专家告诉记者,原料药生产中的废气有不同的处理方法。联邦对原有的“一级生物洗涤塔+两级串联生物过滤器”工艺进行了升级改造,采用更为先进的“碱洗+等离子+二级串联生物过滤器”处理工艺,进行生物脱臭。而燃煤锅炉产生的烟气,可采用燃煤掺烧石灰石粉的方法脱硫,分别通过每台锅炉各自配套的静电除尘器处理,再进入100米高的烟囱达标排放。

  在发酵车间,记者看到大型发酵罐采用连消工艺,蒸汽经冷凝后进入料液罐不外排。而种子罐会将含尘蒸汽经各自配套的旋风除尘器处理后,再通过23根20米高,直径为700mm的排气筒排出。据彭州当地环保监察大队负责人介绍,苯乙酸补料罐的少量苯乙酸气体,要经碱液喷淋吸收处理,再进入高20米的排气筒。“虽然新《标准》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但通过技术创新,这些成本可以被消化,最将实现绿色发展。” 任立人指出,新《标准》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优胜劣汰,“促进行业竞争更加公平,发展更加有序” 。海正药业相关人士也表示,其所在公司正逐步加强制剂生产,因为制剂的利润高,而且原料药的环保成本也越来越高,“环保是公司战略转型的动力之一” 。

  “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全过程控制,从原料、物料的减少到生产工艺的优化,到末端排放的提高,这些手段缺一不可,而且要联合起来。” 蔡金乐认为,工业废水治理不能沿着老的路线走,不能只盯着末端排放,“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企业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用水结合起来考虑,制定企业、行业的污染物减排方案。“制药企业前门造福,后门也要避害,环保不能有欠账。”据陶宏志介绍,联邦的特点在于把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治理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不只是对废水进行末端处理。对于溶媒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少量有机废气,联邦采用冷凝回收方式变为有机溶剂后返回生产系统循环利用。

  生产过程产生的菌丝渣、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是很多原料药生产绕不开的废弃物。任立人介绍了成都联邦的处理经验:公司在厂内建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左右的污泥堆场,好氧污泥采用板框压滤机脱水处理后,熟化为有机肥料;菌丝渣送到具有环评资质的菌丝烘干厂处理后,做成有机肥。“成都的龙泉盛产枇杷,将来周边的果园都能用上这些有机肥料,”陶宏志告诉记者,厌氧污泥也不会随便丢弃,采用带压机脱水处理后,就可以成为制砖的原料。这样的“变废为宝”将来会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环保深度治理中,成为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通过对原有污水处理站进行扩建改造,联邦的厌氧、好氧处理能力分别比过去提高了2倍,从结晶母液中每天回收10多吨氨水回用到生产中。像这样的环境治理措施在联邦还有很多,企业每年通过“三废”转为资源所获效益在100万元以上。

  于明德指出,新规将会推动医药产业加快升级步伐,保护先进,淘汰落后,行业会面临重新洗牌。一批落后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和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超标污染企业将难以生存,“只有生产工艺技术先进、有社会责任感的环保达标企业才能获得生存发展的机会” 。

  相关链接

  《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7月1日正式实施

  我国从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三废”治理工作。在2008年以前,制药行业没有全国统一的排污标准,执行的是1996版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2008年8月1日,国家环保部发布的《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式实施。这是国家首个专门针对制药工业废水排放发布的环境新标准。按照《标准》要求,原料药行业的废水排放标准更严,企业排水若不达标则面临停产整顿。

  同时,《标准》细分为发酵类、化学合成类、提取类、中药类、生物工程类、混装制剂类等类别,并分别制定了标准,同时将启用“单位产品基准排水量”的概念检测企业排放的废水是否达标。生物药和原料药排污标准较以往有很大提高,水污染物排放限值也更为严格,其主要指标均严于美国标准。发酵类企业的COD、BOD和总氰化物排放要求与最严格的欧盟标准相接近,其中COD排放标准由首次征求意见时的150毫克/升,降到了120毫克/升,而更早之前《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限值则为300毫克/升。经过两年过渡期,从2010年7月1日所有制药企业均按照《标准》执行。

(责任编辑:魏小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