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矿山作业环境中,安全始终是第一位的,但尽管采取了种种预防措施,意外情况仍时有发生。因此,掌握矿山急救知识对于保障矿工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通过系统的培训内容,提升矿山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自救与互救能力,确保在第一时间给予伤者有效的初步救治,为后续专业救援赢得宝贵时间。矿山作业环境复杂多变,常见的伤害类型包括机械伤害、物体打击、高处坠落、坍塌掩埋、爆炸伤害以及职业性尘肺病等。这些伤害往往具有突发性、严重性和复杂性,要求救援人员不仅要迅速反应,还要具备专业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在进行任何急救行动之前,确保自身安全是首要原则。救援者需评估现场环境,避免二次伤害,如确认无坍塌风险、切断电源、佩戴好个人防护装备等。同时,保持冷静,迅速判断伤者情况,优先处理生命威胁最大的伤害。
心肺复苏是针对心脏骤停者的紧急救治措施。正确的CPR步骤包括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在矿山环境中,由于体力消耗大,应特别强调高质量胸外按压的重要性,按压深度成人约为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对于非专业人员,如未经培训或环境不允许进行人工呼吸,持续进行单纯胸外按压同样有效。矿山事故中,出血是最常见的伤害之一。根据出血部位和程度,采用不同的止血方法,如直接压迫、加压包扎、止血带使用等。使用止血带时,注意标记时间,每隔一小时放松1-2分钟,避免肢体坏死。正确的包扎可以保护伤口,减少感染风险,同时有助于止血。对于骨折或疑似骨折的伤员,正确的固定能防止骨折端移位,减轻疼痛,避免二次伤害。固定时应使用硬质材料,如木板、树枝等,保持伤肢于功能位。矿山作业中,有毒气体泄漏或粉尘浓度超标可能导致窒息或中毒。救援时,首先确保通风,迅速将伤员移至安全地带,解开衣领、裤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有害气体中毒者,避免盲目施救,应佩戴防毒面具或使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进入现场。矿山爆炸或高温作业可能导致烧烫伤。初步处理时,迅速脱离热源,用冷水冲洗伤处至少20分钟,去除衣物时注意保护水泡,避免撕脱表皮。不要随意涂抹牙膏、酱油等物品,以免加重伤势。
矿山事故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心理冲击。救援人员需具备基本的心理疏导能力,稳定伤员情绪,鼓励其保持求生欲望。同时,良好的团队协作是高效救援的关键。通过定期演练,提升团队默契,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集结,分工明确,有效执行救援任务。矿山应配备充足的急救箱、担架、氧气瓶、急救药品等急救物资,并放置于易取用的位置。定期对急救物资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功能完好,药品未过期。此外,矿山应设立急救站,配备专业医护人员或经过培训的急救员,24小时待命。矿山急救知识的培训不应是一次性的,而应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新员工入职时必须接受全面的急救知识培训,老员工则需定期参加复训,更新急救技能。培训内容应结合矿山实际情况,注重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反应能力。
定期组织急救案例分析会,分享成功救援案例,分析失败教训,提炼经验教训。鼓励员工提出改进建议,不断优化急救流程和措施。同时,建立急救知识交流平台,促进员工间的经验分享,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矿山急救知识的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矿山管理者、救援人员及全体员工共同努力。通过系统的培训、科学的准备、高效的团队协作以及持续的学习提升,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矿山事故带来的伤害,守护每一位矿工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