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颤仪是医疗急救中至关重要的设备,它能够在紧急情况下,通过释放高能量的脉冲电流,瞬间通过心脏,使全部或大部分心肌细胞在短时间内同时除极,抑制异位兴奋性,恢复窦性心律。正确、迅速地使用除颤仪,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在使用除颤仪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物品准备。除颤仪本身是最主要的设备,除此之外,还需要准备导电糊一支或4-6层生理盐水纱布,用于增加电极板与皮肤之间的导电性。简易呼吸器、吸氧和吸痰用物、急救药品等抢救物品也应准备齐全,以应对除颤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确保除颤仪的各部位按键、旋钮、电极板完好,电能充足。
将患者迅速转移到安全、适合进行急救的环境中,并使其平卧于硬板床上。检查并除去患者身上的金属及导电物质,松开衣扣,暴露胸部,以便电极板的正确放置。同时,要了解患者有无安装起搏器,如有,应避开起搏器部位至少10cm放置电极板。开启除颤仪后,连接电源线,打开电源开关,机器设置默认非同步状态。调试除颤仪至监护位置,显示病人心律。医护人员需密切监测、分析患者心律,确认是否存在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等需要电除颤的指征。在电极板上均匀涂抹导电糊,注意不可涂到手柄上,或使用4-6层盐水纱布包裹电极板。导电糊的涂抹应均匀,以确保电流能够顺畅通过。
电极板的放置位置对于除颤效果至关重要。一般有两种放置方式:前侧位和前后位。前侧位即将一个电极板放在胸骨右缘锁骨下或2-3肋间(心底部),另一个电极板放在左乳头外下方或左腋前线内第5肋间(心尖部)。前后位则是一个电极板在左侧心前区标准位置,另一个电极板置于左/右背部肩胛下区。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应确保电极板的最大电流能够通过心肌。根据不同除颤仪选择合适的能量。双向波除颤仪一般为120-200J(或参照厂商推荐的电能量),单向波除颤仪则为360J。对于儿童,每公斤体重2J,第二次可增加至每公斤体重4J。
按下充电按钮,将除颤仪充电至所选择的能量。充电过程中,医护人员应确保电极板与皮肤接触良好,放电时电极板应紧贴皮肤并施以一定压力。放电前再次确认心电示波需要除颤,且周围无任何人接触患者。然后按压放电按钮进行电击,注意电极板不要立即离开胸壁,应稍停留片刻,以确保电流充分通过心脏。除颤后,大多数患者会出现数秒钟的非灌流心律,需立即给予5个循环(大约2分钟)的高质量胸外心脏按压,以增加组织灌流。随后观察除颤后心律,如需要再次给予除颤。除颤后,擦干患者胸壁皮肤,关闭除颤仪,清洁除颤电极板。留存并标记除颤时自动描记的心电图纸,以供后续分析和参考。
除颤仪的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仅在心室颤动、心室扑动或无脉室性心动过速等需要电除颤的情况下使用。避免不必要的电击,以减少患者痛苦和潜在风险。为避免短路,电极板放置的皮肤需要清洁干燥,不能有汗液或血液。如有必要,可使用干布迅速擦干病人胸部皮肤,为电极板的放置做好准备。
除颤前需在电极板上充分涂抹导电糊,或使用生理盐水纱布,以减少皮肤损伤。同时,电极板与患者皮肤应密切接触,两电极板之间的皮肤应保持干燥,以免灼伤。为保证电流充分通过心脏,胸壁上两个电极板之间的距离需保持在10cm以上。避免电极板过近导致电流分散,影响除颤效果。为减少阻抗,保证除颤效果,除颤放电时两个电极板要充分压紧在胸壁上。确保电流能够顺畅通过,提高除颤成功率。根据不同的心律失常,选择合适的除颤方法,即同步或非同步,以及除颤能量。同步除颤适用于心室颤动以外的快速型心律失常,如房扑、房颤等;非同步除颤则适用于心室颤动和扑动。
在放电前,应确保操作者及旁人已远离患者和病床,避免触电风险。同时,放电时要同时按下两个电极板的放电按钮进行同时放电,确保电流能够均匀通过心脏。对于清醒患者,使用除颤仪前常规给予镇静剂,以减轻患者恐惧和焦虑情绪,提高除颤成功率。除颤仪的使用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医护人员在使用前,应接受专业培训和指导,确保能够正确、迅速地进行操作。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和心律变化,及时调整除颤策略。除颤仪应定期充电和维护,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在使用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无损,电能是否充足。如设备出现故障或电量不足,应及时更换或充电,以免影响除颤效果。
除颤仪是医疗急救中不可或缺的设备,其正确、迅速的使用对于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医护人员应熟练掌握除颤仪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准确地进行操作。同时,加强设备维护和管理,确保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为患者的生命安全提供有力保障。